最熟悉的陌生人:來自林珮淳的《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
最熟悉的陌生人:來自林珮淳的《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
作者:李美華
被從顯示28個陌生人面孔的視頻螢幕中傳來的嘈雜聲吸引,我們注意到他們全都在同時說話。奇怪的是,他們的面孔似乎很熟悉; 經過仔細觀察,我們意識到這些「陌生人」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人和名人。在逐漸識別這些陌生人的身份後,觀眾通常會微笑或大笑,並對探索藝術背後的理念產生興趣。
在林珮淳的這件藝術作品中,這些名人的面孔與AI生成的「夏娃克隆」(Eve Clone)融合,形成型變和怪異的外貌。在今天這個被媒體充斥的世界中,我們經常在新聞頻道、脫口秀、政治訪談等節目中看到這些公眾人物。他們變得如此嵌入我們的意識中,以至於感覺像我們的鄰居、親戚或朋友,即使我們從未見過他們。如果我們有機會親自遇到這些名人,可能會感到困惑、懷疑,甚至因為無法立即記起他們的名字而感到尷尬,但我們會確信我們應該認識他們; 這種掙扎會讓人感到不安; 當我們突然記起他們的身份時,會因為認識到那個在電視上頻繁出現的人實際上不是朋友而感到震驚。這種現象揭示了公眾人物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深遠且常被忽視的影響。
《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Eve Clone Wannsee Conference I)上的28張面孔,以真實著名人物為模型,通過AI技術實現沉浸式呈現,強有力地展示了這些熟悉的陌生人如何佔據我們的思維。
人類與AI:從概念到現實的参訪者體驗
讓我們回到伊曼紐爾·康德(Emmanual Kant) 所認為的核心問題: 「什麼是人類? 」[i] 這一普遍問題始終保持其相關性。部分答案是,人類意味著擁抱文化多樣性,同時重視個體。而且,即使面對出生的偶然,人類仍需堅持理想。另一個方面涉及對自然和社會系統的敬畏,這一點通過藝術話語來探索。正如蘇格拉底(Socrates)所指出的六大核心價值——美德,慈善、正義、勇氣,中庸,和虔誠[ii]——我們能否在未來追求這些理想?這些問題是否仍然相關,還是我們對人性的理解會在AI或克隆技術的時代被重新塑造?
預測我們的未來,甚至我們的現在,會越來越屬於高科技,如AI、VR和AR,已經成為時尚。在這種願景中,民族性和其他人文關懷似乎將融入一個烏托邦的未來。然而,斯蒂芬·弗萊(Stephen Fry)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洪泛平原上,一場大風暴即將來臨[iii]。最迫切的,也許是逆向直觀的,為了準備一個充滿技術的未來,我們必須加倍努力理解什麼是人類,機器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以及它們可以支持我們哪些優先事項。藝術和人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我們需要理解我們的靈魂、精神、美感、愛、靈感、忠誠和同理心。機器的廣泛使用將給我們更多的時間,因此理解如何以及為什麼我們可以實現我們的真正命運變得至關重要。
無言的對話
這個概念讓我們想到AI生成的世界領導人和名人的形象——如《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中的形象——代表了那些被合併成名為「夏娃克隆」的創造物。正如先進技術和創造性科學能從電腦實驗室中生成「夏娃克隆」,一個單一的DNA啟用細胞也能發展成真正的生物人類,且不論這個人類的精神思想等事;雖然我們知道「夏娃克隆」的概念可能即將出現,她可能不會以機器人的形式呈現在我們身旁, 却可能以控制了生活模式或是在非可見的時空中操作。相反,人之為具有卓越本質的「萬物之靈」,道德考量將決定我們允許這一進展的程度;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導航這些可能性:一個社區如何既假裝又保護,並且需要哪些策略來防止這些情境變成現實,如藝術家林珮淳所引用的聖經章節?
在我們當前的世界中,跨政治地理和各地區的複雜性浮現。遺憾的是,以保護本國人民的名義,國家領導人經常做出聲明,導致衝突,結果是殺害或綁架其他民族群體的成員。這一循環促使戰爭,導致數以萬計的平民死亡。像美國或歐盟這樣的大國在表達對全球和平的關切的同時,卻提供高科技武器以促進暴力。因此,大國展示其軍事力量,並展示其主宰世界的能力。
林珮淳的《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作品,「夏娃克隆」位居正中象徵性畫面上的掌控者,而環繞著的27位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的權力人物,他們似乎在虛擬世界中被系統集體操縱,以及各說各話。「萬湖會議」(Wannsee Conference in 1942)原是納粹德國官員討論的會議達到少數人掌控落實了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而這場没對話的「夏娃克隆萬湖會議」作品的呈現對現實世界進行了諷刺,在真實世界中也有多個世界領導人的論譠,他們會為參與討論和與其他名人見面並獲得認可而感到自豪,而這些會議也試圖招募來自全球的更多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参與,這些人物共同控制著世界金融、政治、媒體、經濟和社會。然而,在這次會議中,沒有真正的溝通——只有如巴別塔的無意義喃喃自语。
我們見證了近十餘年來世界各地各種年輕人民運動:如阿拉伯之春、智利的教育人權鬥爭、烏克蘭的獨力革命、台灣的太陽花運動,以及最著名但失敗的香港雨傘及反送中運動,這個旨在保護該國的民主獨立免受中國的侵擾,雖然涉及200萬人的參與卻最終屈服於中國的力量。在這許多的運動中,藝術家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參與和表達關注;像林珮淳這樣的藝術家巧妙的使用新媒體藝術創作,來揭露這一令人擔憂的趨勢並提高公眾意識。
林珮淳創造出來的「夏娃克隆」角色是批判人類挑戰神甚至自高比做神的各種慾望化身;這些螢幕上的人物說話內容是撒旦向神挑戰與誇口的台詞,是截取自一部電影《神魔交戰》(Megiddo)根據聖經《啟示錄》記載的大規模軍事衝突的世界末日。在世界領導人全體各說各話, 使用每個人自己的語言,啟動了無語言的對話,接著其他人模仿, 到「夏娃克隆」 一個人發言而结束。而在展場循環播放的時段,並無法在很短時間内去分辨是那位在發表,直到回到畫面人群同時講話的混亂噪音吸引了觀者注意,這種鬨鬧的場景就象徵著 缺乏真正的溝通與對話,每個人都似乎在理性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却不考慮其他人是否了解。儘管看似這些熟悉的領導人在會議上民主地討論重要問題,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溝通意圖。這是否正是我們當前世界的反映?悲劇的是,這種社會腐敗情景繼續包圍我們,逐漸接管世界並剝奪我們的權利。
《巴別塔上的夏娃》
在另一部新視頻作品中,巴別塔成為背景,一個藍色的、鬼魅式移動動作的「夏娃克隆」在塔頂彎曲著身體站立。根據藝術家的說法,這個「夏娃克隆」正在「跳舞」以展示自己。這個藍色的「夏娃克隆」繼續在世界著名的摩天大樓上搖擺,又如蜘蛛人般的登上了例如紐約的帝國大廈。「巴別塔」的一種解釋是無意義的嘟嚷,它也象徵著最後的巴比倫帝國的崩潰。在這種背景下,《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代表了世界領導人在他們自己的嘟嚷中,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溝通。這件作品與《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和其他符號協調,暗示了一個因高科技而走向崩潰的世界,以AI生成的「夏娃克隆」為例。這些AI世界領導人,像他們的人類對應者一樣,似乎將我們拖向全球災難。
雖然創新技術常用於探索外太空,但在這裡,科技被用來創造一個沉浸式的互動藝術展覽。在其他背景下,AR和VR技術通過不同的時間空間連續體讓參觀者探索將可能被隕石撃毁和變化中的宇宙。藝術家林珮淳自2006年開始發展的「夏娃克隆」系列展示了包括VR、AR、AI和運動捕捉攝影等創新方法,將歷史、藝術、神學、數位、教育與觀者參與融為一體。她的作品反映了她致力於吸引和啟發社區的使命,呼應了當代藝術界類似於文藝復興的復興,其中形式、概念和技術無縫地交織在一起。
林珮淳的「夏娃克隆」系列在通過看似傳統的媒介,如繪畫、數學和文學寫作——無論是在紙上還是數位畫布上——這些藝術作品就像歷史上的尋寶遊戲,精心策劃以創造親密的觀展體驗。這些作品深入探討了人類與AI技術之間的關係。也感受到這個創新的想法經由藝術家的扎根及延展。新媒材藝術的創作者充擔了創作與各個領域的與聯结角色,有着藝術創作的思维,還有考慮實施塑造工程的想法,並在管理一步步的流程中實施,並衡量各部细節結果以評估作品的成功呈現。也就是回到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woman)的角色,他/她在跨領域間穿梭時空,是藝術也是科學,作品同時是古代也是當代的。
林珮淳的「夏娃克隆」在紐約總督島
林珮淳作品2024年再度應邀到紐約個展,參與了進駐在紐約總督島的台美文藝協會(TAAC)「島嶼日出」年度主題系列活動,這座島嶼連結了台北與紐約的藝術文化。策展人特别安排林珮淳「夏娃克隆」系列的完整作品呈現,規劃了2017年自達文西的《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 》錄像,及手部及頭部的AR擴增實境作品;與今年新作《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與《夏娃克隆巴別塔I 》兩件作品一同展出。在這部精心製作的錄像投影《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 》中,我們見證了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到「夏娃克隆」是被如何的逐步被創造轉化出來。今年的AI錄像文件作品《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中,展示了理念與圖像的一致性與延展,以中央女性形象「夏娃克隆」為一種隐藏的聯接,與這27個看起來有詭谲的熟悉與陌生感的面孔排列。這是林珮淳企圖再次把「夏娃克隆」與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與這些「權威人物」的瞼部混合的AI與3D 建模技術生成的面孔,作品中的人物頭部出現 如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頭部的捲髪,也符合了女性的意象。林珮淳並蒐尋截取這些「權威人物」最代表性的一段語音,使用AI語音同步技術(D-ID),重現了他們的語音和表情。作品揭示了混合的人物語音與野心的面貌,額頭上刻有「666」的符號 也延續了這個的邪惡印記。
林珮淳的「夏娃克隆」系列作品多年來獲得了國內外眾多展覽和超過十項國際影展的肯定,包括第12屆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全球首獎,以及坎城影展和柏林短片獎等。在今年總督島林珮淳的展覽,傳達了「夏娃克隆」的連貫性的創作概念,從2017的《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 》到2024新作《夏娃克隆萬湖會議 I》與《夏娃克隆巴別塔I 》兩件作品,讓參觀者在參與中感受到其中的意義,展覽於2024年7月份開始展出後獲得許多觀注及回響,也應總督島團体導覽主持的請求延長展期,目前將持續展至11月3日底止。
「夏娃克隆」系列及未來的人性
自2006年以來,藝術家林珮淳一直在發展她的「夏娃克隆」系列,最初探索克隆的概念——從簡單的機器人到現今的AI啟用機器。在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進入一個可能需要捍衛道德和美德原則的世界。在這個不斷演變的環境中,區分一個被迷戀的人類般的機械創造物和一具無生命的冰冷身體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些實體不僅存在於虛擬世界,她們逐漸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隨著它們取代人類勞動,我們不禁質疑人類存在的基本價值。
當我們忽視什麼是人類時,即使我們不與額頭上標記有「666」的「夏娃克隆」合併,我們的良知是否能夠覺醒並主張自己?在這關健性的十字路口,與天下禍福與共是具体的迫切性社會議題; 每天都有新技術被開發,那些看似神秘或複雜的技能可能會分散或誤導我們的注意力。作為一名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總是試圖在她的作品中提出有關人類價值的問題。機器和設備可以不斷改進,發展成為精緻的新技術。然而,更迫切的問題是:這些藝術作品背後的概念是什麼?
在一個技術進步模糊人類與機器界限的時代,「夏娃克隆」系列挑戰我們面對當前的倫理、道德和存在問題。當我們在一個越來越被AI和數位複製品主導的世界中前行時,重新評估我們對人類的理解變得至關重要。這些新技術的興起——無論是克隆生物、AI生成的面孔還是虛擬現實——迫使我們檢視人性的核心價值:良知、同理心和道德。通過提出這些關鍵問題,「夏娃克隆」系列促使觀眾考慮我們選擇對塑造未來的影響,在這個未來中,技術成為進步的工具,而非去人性的催化劑。這樣,該系列不僅僅是藝術;她成為了反思創新與保護我們基本人類價值之間微妙平衡的呼籲。
參考文獻
[i] (Louden n.d.), Louden, Robert. n.d. 《康德的人性:論他的人性理論的隨筆》。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4日取用。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f0e6/da6197978d213e17dc76dfa63448decff5b6.pdf
[ii] (Philip C. 2003), 《蘇格拉底的六個問題:世界哲學的現代發現之旅》,麥田出版(城邦出版公司的一個部門)W. W. Norton & Company。April 17, 2005.
[iii] (Fry 2017), Fry, Stephen. 2017. 《相能傑出講座系列 - Stephen Fry,演員,喜劇演員,記者,作家》。10月3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4F6C1KfbjM
有關作者 李美華(Luchia Meihua Lee)
李美華,(台灣出生,居住與工作在紐約)是一位策展人、文化藝術策劃组織者和寫作者,致力於支持和推廣多元化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她是台美藝術協會(Taiwa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 TAAC)的創會執行長。自1995年起定居紐約市以來,她成功策劃了許多展覽和活動,並在北美和其他地區組織了多樣的講座系列。在紐約從事藝術工作期間,她策劃了多個重要的展覽,涵蓋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畫廊,並積極參與大紐約地區的當代藝術場域,同時出版了展覽圖錄及其他相關著作。她策劃的展覽曾獲得《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其他國際媒體的關注報導。李美華於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取得藝術與建築史碩士學位(M. Phil),其研究以孤島藝術手稿為主題,並著重於中世紀手稿展示的新技術應用。她同時也是多個藝術組織的委員會成員和藝術顧問,並多次擔任皇后區藝術委員會、曼哈頓文化委員會(LMCC)及其他社區藝術組織的評審。自2014年台美藝術協會成立以來,李美華一直擔任該機構的執行長,並持續為這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貢獻力量。該組織通過藝術和文化,在國內外建立跨社區的橋樑,以深化我們對美、靈感和同理心的理解。